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非典型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可持续散发或不定期流行,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轻症和重症之分。多数情况下,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感冒症状。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肺炎支原体导致的肺炎(简称支原体肺炎)总体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会有后遗症,包括闭塞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更常见于重症或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因此,在支原体肺炎恢复期,家长也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做到定期复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肺炎支原体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一样,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预防感染的方法也是相通的。控制传染源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和…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有什么危害?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大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三、如何做好血压管理?高血压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
健康生活方式助力骨骼健康1.营养、运动、晒太阳,有利于促进或保持骨量在日常生活中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必要时服用钙剂。在补充钙的同时,充足的维生素D也是必不可少的。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建议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开强光以免晒伤。 2.科学运动防损伤,爱护全身骨骼和关节,保持持续行动力管理和控制好体重,长期超重和肥胖会加骨骼和关节承重负荷。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频率,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参加体育锻炼时先做好准备活动舒展关节,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 3.儿童青少年端正身姿和体态,少久坐多锻炼儿童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期,正确的站、坐、卧姿…
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运动习惯和兴趣爱好;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多学习,多用脑,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与社会隔离。降低患病风险中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卒中、抑郁症、听力损失、有痴呆症家族史者,更应当控制体重,矫正听力,保持健康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知晓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很快忘掉刚刚发生的事情;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务变得困难;对所处的时间、地点判断混乱;说话、书写困难;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变得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及时就医老年人若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家人应当及时陪同到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记忆门诊或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积极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护人员负担。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感官刺…
一、维护口腔健康,促进全身健康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龋病和牙周疾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可危害全身健康,影响生命质量。全身疾病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全身疾病可在口腔出现相应表征。例如糖尿病与牙周疾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因此,要做好口腔健康护理,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二、坚持早晚刷牙,选用牙间隙清洁工具人老掉牙不是必然规律。老年人只要口内还有牙齿,就应每天早晚刷牙,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时不可大力横刷,以免损伤牙齿和牙龈。老年人需根据牙缝大小选用邻面清洁工具。牙龈萎缩不明显者,可选用牙线。牙龈萎缩、有明显牙缝者,可选用牙间隙刷,并根据牙缝大小选择不同型号,使用时不要勉强进入,以免损伤牙龈。三、假牙也需要每天彻底清洁无论种植牙、固定假牙、或活动假牙,…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容易引发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尿毒症等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 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胸闷、乏力、夜尿多等症状,但有些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因而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杀手”。中年以上人群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特别是在工作紧张、劳累等感觉不舒服时要及时测量血压。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身体活动不足、高血脂、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以及高龄、遗传因素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有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心、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促进身体康复,改善生…
2023年9月1日是第17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三减三健”是指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让我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与健康同行。一、减盐行动(一)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会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二)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三)家庭烹饪少放盐和酱油,学会使用定量盐勺。(四)减盐需要循序渐进,可以用辣椒、大蒜、醋、胡椒为食物提味,逐步改变口味。(五)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六)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七)减少使用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沙拉酱、番茄酱等调味品。(八)多选择新鲜的肉类、鱼类、蛋类,少吃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九)盐可能隐藏在你…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其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言语不清、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口角歪斜、肢体瘫痪、头晕、走路不稳,严重者可昏迷不醒。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头痛少见;脑出血多在清醒或活动状态下起病,伴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剧烈头痛。脑出血最常见的是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复发率比较高。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饮食不合理(如长期摄入过多盐、肉、动物油等),以及高龄、遗传因素等。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高血压以及高龄、遗传因素、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服用抗凝药物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有助于身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健康指导建…
一、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1. 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2. 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 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4. 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5. 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6. 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7. 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8. 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二、疾病致残防控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2. 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3. 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4. 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5.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6.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7. 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8. 爱护视力…
母乳喂养核心知识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吸吮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后脑勺和脊柱保持一条直线,身体贴近母亲,应将母亲乳房的大部分乳晕含在口中。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夜间也要哺乳,这样有利于增加乳汁分泌。当母乳不足时更应增加哺喂次数。新生儿生后7-10天,生理性体重下降不应超过10%;母亲下奶后婴儿体重增长良好、每天排尿6次以上,提示婴儿吃到足够的母乳。建议6个月内婴儿只给母乳,不需要给水及其他任何液体和固体食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更加重要。母亲上班或长时间外出,建议每3小时挤/吸奶1次。母乳挤出后,在室温下可保存4-8小时,冰箱冷藏可保存1-2天,冷冻可保存3-6个月。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情况,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以出现混合型。重症中暑可导致死亡。 热射病主要表现为:因高温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产生高热,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由于大量出汗、失水失盐,人体发生电解质紊乱,引起肌肉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
一、健康提示炎热天气,尤其持续数天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还可能导致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恶化。中暑会对人们生命健康产生很多危害, 轻则头痛、头晕、胸闷、恶心、旧病复发,少数重症中暑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的发生。二、中暑的危险因素1.气温温度越高,发生中暑的风险越大,尤其是持续3天以上达到35℃的高温天气,如做不好预防中暑措施,中暑会明显增加。除白天高温外,夜间持续高温也会加重中暑严重程度。2.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3.场所长期处于露天室外,太阳直晒易引发中暑。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