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

  • 安贞记忆·1984—1989 | 关于艰苦创业的点滴回忆

    第五篇关于艰苦创业的点滴回忆北京安贞医院创建之初,由于资金短缺,吴英恺当时得到的只是“1200m2建筑面积”的批件。要在设施简陋的结核病医院基础上,创建一所以心血管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谈何容易。学科带头人的来源,医疗用房的扩建,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从何而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筹措更多资金,吴英恺跑了很多兄弟单位寻求支持与合作。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和原石油工业部达成协议,北京安贞医院为石油系统职工提供一些医疗保健服务,原石油工业部为医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此在1985年底,75岁高龄的吴英恺亲自带着他的学生去东北辽阳油田讲学和开展保健咨询工作。当时交通设施很落后,油田所在地离四平火车站很远,道路坑坑洼洼,天气寒冷刺骨。吴英恺和大家一起挤在一辆面包车里,如同坐轮船在大浪中航行一样,当时70多…

  • 安贞记忆·1984—1989 | 以心血管为重点的综合医院雏形

    第四篇以心血管为重点的综合医院雏形建院10年,吴英恺老院长在思考北京安贞医院的发展成就时,曾特意提出,这首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指引的结果,改革开放为医院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市科委、市计委对中心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提出任务要求、下达文件、解决各种问题,心肺中心建立之初即指明是以专科为主、科研为主,医院规定以心血管为重点的综合医院,这都为中心和医院的建设确定了大方向。建院初,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安贞医院学术顾问委员会(特聘院外专家)与学术委员会(院内科主任、知名专家)委员合影当时中心和医院设心内科、心外科、小儿心内外科、胸内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等重点科室,以及普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小儿科、…

  • 安贞记忆·1984—1989 | 关于先进体制的探索

    第三篇关于先进体制的探索吴英恺这样评价自己亲手创建的北京安贞医院,他说:“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的一个新尝试,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医学领域中的一个新成就,对我个人来说也是70岁以后一个新贡献。”“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为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北京安贞医院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市立综合医院,两者各有编制、预算和任务。两块牌子,在一个党委和一套行政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是一个具有改革意味新的组织形式。”1984年4月14日北京安贞医院成立(时为正门)经过思考和探索,吴英恺进行了当时颇为先进的顶层设计,即“五结合”的任务和“三部一中心”的组织。他在回忆录中也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五结合体制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市属大医院都是“医、教、研”三结合,在各科临床科室之…

  • 安贞记忆·1984—1989 | 北京安贞医院正式成立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1984—1989年)第二篇北京安贞医院正式成立1984年春,北京结核病院迁往西郊,所遗楼房、园地、设备及部分工作人员改组成以心血管疾病为重点的综合医院,即北京安贞医院,并与心肺血管中心结成一个医疗科研联合体。这一重大改革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调整任务十分繁重,诸如科室设置、干部安排、医疗科研条件,以及生活管理等。时任党委书记王登弟回忆:“医院改建过程中,原结核病院的护士、工人、行政人员都好安排,但老专家该怎么办?想到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贝’,于是,我和吴英恺老院长一起跑到西山结核病院,反复交涉为老专家们安排工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来自多方的各类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齐心协力,经过1984—1985年不到两年时间,这个中心和医院都初步建成了。”1…

  • 安贞记忆·1984—1989 | 筹备北京心肺血管中心

    第一篇筹备北京心肺血管中心1980年,吴英恺不再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职务。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董炳琨教授回忆,经他强烈要求,领导同意他到原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选带几名技术骨干组成胸部及心血管外科教研室。其实当时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学生还在北京大学,1982年才进入本科,当时只是“闲差”,他却想以此为契机再干一场,因此急于寻找新的基地。吴英恺在回忆录中也对这段经历有过详细描写:“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局领导到我家,邀我到朝阳医院与翁心植教授合作,开展心肺疾病医疗科研工作,我立即同意。因为一则我已饱尝待业之苦,二则我已71岁,时间不多了,不能久等,三则朝阳区有100多万人口,朝阳医院有600多张病床,应该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