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人传人。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包括:① 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② 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③ 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呼吸道飞沫传播:① 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距离小于 1米的人际接触,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②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给患者翻身、拍背或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③ 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喷出的飞沫中,可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有可能造成感染。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间接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病菌。
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具体接触情形如下:
① 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②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③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文章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健康教育手册(第二版)》
上一篇: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定会出现肺炎症状吗?
下一篇: 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